探索寿光:开启中国海盐之都的产业革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2-23 发布作者:资质荣誉

  在寿光市寿北沿海地区,广袤的盐田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铺展在天地之间,一座座盐坨如小山般耸立,彰显着这片土地因盐而立的悠久历史。2012年5月,寿光市被正式批准命名为“中国海盐之都”,“寿光海盐”更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殊荣,这不仅是在彰显寿光盐业的地位,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寄予厚望。

  近年来,寿光市迎来了盐业的转型与升级,这座海盐之都正在加快生产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调整,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书写着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寿北,人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现代化的盐田,标准化的盐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这里是山东菜央子盐场有限公司的所在地,作为省级政府食盐储备基地,其肩负着保障食盐供应的重要使命。“我们盐场每年的原盐产量可达到38万吨,同时从始至终保持着17250吨的食盐储备。” 山东菜央子盐场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杨洪波如是说。

  在食用盐方面,寿光市通过不断推动盐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成功推出了盐中“贵族”——“盐之花”。这种高端食用盐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保留了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口感细腻且融化速度快,备受高端消费群体的热爱。生产“盐之花”的过程很复杂,工人们每年在5至9月的季节里,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收盐田卤水池表面漂浮的一层薄薄的白色半透明结晶体,因为随着外因的变化,“盐之花”极易消失。“每一瓶‘盐之花’都有独特的来源标识,确定保证产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山东菜央子盐场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总监张树刚告诉我们。

  除了生产高品质的食用盐,山东菜央子盐场有限公司也在不断探索盐业的新路径,采用“盐光互补”的创新模式,在现有盐田上架设光伏板,既可进行制卤,又可进行发电。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盐田的土地使用价值,为盐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盐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寿光的制盐技艺历史悠远长久,自古就有“煮海为盐”的传统,现如今该市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延伸和创新,推动盐产业的深度发展。位于羊口镇的默夙集团便是此方面的典范,其聚焦于海洋健康产业,将传统制盐技艺合理传承并创新,开发出国内首个工厂化水盐联产技术,改变了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滩涂晒盐模式,形成了绿色集约化可持续盐业新模式。

  在山东夙沙高科生物有限公司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示范基地展厅,各类海洋健康产品琳琅满目。该公司的生产总经理杨玉国介绍:“我们对海水中多种矿物质元素进行功能性开发及高值化利用,生产的海洋碱性离子水、健康盐及海洋矿物质浓缩液等产品,在功能性食品及日用化工产品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该公司已注册了多项商标和专利,完成了高纯水盐联产项目建设,打造出有机农业、绿色盐业、康养理疗和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绿色“水盐联产”生态产业链。

  此外,卫东腾冠化工作为卫东化工的子公司,也在盐产业链延伸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企业不断开发高的附加价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如溴系阻燃剂,大范围的应用于家电、建筑和装饰等行业。“我们企业目前有6个产品,其中5个是溴系阻燃剂,年需求量达2万吨。”卫东腾冠化工有限公司经理袁西标表示,企业在加大产业链延伸的同时,也积极开发新动能,开启了一条高质量绿色环保化工产业的发展之路。

  寿光市盐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耀东指出,寿光的盐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集聚的推动。目前,该市盐田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原盐产能达360万吨,约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寿光市的盐及盐化工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盐、碱、溴、镁等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的盐化工产品,技术水平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为进一步提高盐产业的竞争力,寿光市全力放大盐化工产业的示范效应,已建成以溴系、氮磷系阻燃剂为主要特色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这些聚集区不仅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还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及供应链体系。2023年,羊口镇盐化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0.6亿元,这无疑是寿光盐产业集聚效应的最佳证明。

  展望未来,寿光市将继续以盐业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为动力,通过推动盐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快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续写“中国海盐之都”的光辉篇章。

  在这一进程中,寿光不仅是在追求经济稳步的增长,更是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一模式或将在未来的海盐产业中,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